课程介绍
2024年4月19日-21日,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提供学术指导,亲近母语主办的第十八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
梅子涵、朱自强、谈凤霞、吴欣歆、桑新民、刘莘、张岩泉、李华东、左伟、徐冬梅、蒋军晶、周益民等专家学者作家名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一线教师、校长、教研员、家长、阅读公益组织人士、童书出版界人士,围绕“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寻找点灯人,为儿童点燃明亮的灯盏
时光如梭,灯光依旧,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奠基人梅子涵老师提出“点灯人”一词,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梅老师开幕致辞的题目是《二十年的明亮全是动情》,他说,当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是一个特别单纯、朴素的心意,是一种如诗的动情。
首届“点灯人杯”儿童阅读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文颖老师、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小学陈春华校长,分别以《让生命走向诗意的远方》《生命化阅读,友好儿童成长》为题,带来精彩的点灯人讲述。
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金晓霜老师作为论坛开幕式的主持人,为我们介绍了与会嘉宾,并欢迎大家的到来。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为本届论坛做主题演讲《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今天我们儿童的学习存在着脑力过度承载、心力完全不足的情况,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不可以只做高度秩序化的、无意义的机械的学习。”徐老师说,教育是决定中国未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构儿童学习不仅是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革新。
阅读点亮心灯,阅读促进教育,阅读改变未来。2024“阅读点亮未来”年度评选颁奖典礼在论坛开幕式上隆重举行。8位年度点灯人,5所年度书香校园和2家年度阅读推广机构代表,登上了属于他们的领奖台。这份荣誉,肯定了他们过去的努力,也将为他们未来的点灯之旅提供不竭的动力。
年度访谈环节,徐莉莉、魏红、彭志辉、程娟娟四位老师作为点灯人代表,接受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斌老师的访谈,分享她们的阅读故事。
资深媒体人郜云雁老师、心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伍松老师,联袂访谈各地教育界杰出代表: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孙民云局长、洛阳市瀍河区教体局赵国强副局长、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刘艳书记、盐城市第一小学秦岭书记以及西安未央煜星春藤小学程弘校长。几位嘉宾以管理者的视角,分享了书香校园(区域)的建设和阅读课程的落实。
未来教育专家、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教授,带来专业演讲《智能化时代儿童科学阅读的继往开来》。他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学术研究,从儿童科学阅读的历史记忆、儿童科学阅读的多学科探究、科学阅读面临的智能化挑战和机遇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兴于诗:以文学阅读滋养情感
首届“点灯人杯”儿童阅读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曹林老师,作为学术主持,带我们开启文学阅读之旅。
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孔晓艳老师执教童谣诵读微课:《野牵牛》。先读正确,再拍手读、分组读、加动作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整个诵读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诗人教师丁云老师,以《种子的愿望》为题,分享自己的童诗教学与创作。她说,教孩子读诗、写诗,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诗人,而是希望孩子以后在大地上行走时,也能够看见美好。
程娟娟、刘文颖两位老师,共同执教古诗微课:《绝句》。程娟娟老师带着学生们学习吟诵,在声音中体会诗中意境。
刘文颖老师则扮演《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黄四娘的角色,吟唱着《绝句》走到学生们面前,带领他们走进作者杜甫,感受诗中情感。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邵龙霞老师执教散文诵读微课:《对一朵花微笑》。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品味散文的细腻情感。
特级教师徐世赟老师执教文言诵读微课:《论语》选篇。在徐世赟老师富有磁性的诵读声中,与会的老师和学生,仿佛透过千年时光,看到那时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岩泉教授点评微课和分享,并发表演讲《兴于诗,成于人》。他认为,儿童的心、性、情、志都与诗十分接近,高度契合:“古往今来,诗是向上的,是从善的,它超越个我,追求更高审美意义的志趣。襟怀、抱负、精神、境界、格调、气度等等都与诗相关,在这样宽阔而又深刻的意义上,我们的诵读教学,大有可为。”
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研讨课:《十三岁的故事》。他紧扣故事情节中的一个动词“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想象文本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不疾不徐,不矜不盈,是周益民老师一贯的风格。在看似随意的聊天中,孩子们的思维被不断激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随后,梅子涵老师发表诗意演讲《我们一起说说话——无主题变奏》。他与老师们展开充分互动,结合自己写作、阅读、育儿等方面的经验,风趣幽默地解答老师们的问题。
他说,作家的写作方式,不一定适合需要进行考试的孩子。对于孩子们喜欢的书,我们也不必太过焦虑。孩子会喜欢漫画、动画片等,这很正常,因为他是儿童。将来,他会喜欢看其他的书,这是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
沉于思:以阅读磨砺思维
全国年度十大青年名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付雪莲老师,以《聚焦,成就破圈式阅读》为题,分享阅读实践案例。她对《雷雨》《精卫填海》的解读,别出一格。
特级教师余惠斌老师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分享整本书共读案例。学习单、阅读日记等内容的展示,让老师们眼前一亮。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刘颖老师,执教图画书阅读课:《吃六顿晚餐的猫》。她引导学生们关注图画细节和人物表现,让他们思考“过”与“不及”,还有“和谐性”等哲学问题。孩子们的课堂表现也很精彩,他们的回答总是出人意料。
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执教整本书阅读课:《记忆传授人》。他的课堂告诉我们:巧妙引导,对于亲情、爱恋、个体差异、选择、自由、伤病、死亡这些话题,学生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刘莘教授,发表演讲《思辨性阅读,做有思想的减法》。他建议老师们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滥用视频资源,过度依赖教材。
刘莘教授说:“思辨性阅读怎么做?应该始于感性,成于理性,以理化情。”7月21日-27日,在南京,他将亲自领衔“阅读·哲学·思辨”夏令营,带领学生们开启思辨性阅读之旅,欢迎9-13岁儿童报名参与。
由徐冬梅老师担任主持,由刘莘、蒋军晶、刘颖,以及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核心成员吉忠兰老师担任嘉宾,一场精彩对话展开,干货满满。
蒋军晶老师表示之所以选择《记忆传授人》,是因为道德训诫的文章不太适合思辨,这本书中的情境比较复杂,具有巨大想象思维空间。
刘颖老师说,我希望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课堂,它不是灌输知识的,它是让人思考。
吉忠兰老师认为,思辨性的阅读课和哲学课,有什么异同点,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刘莘老师则说,思辨性阅读要选择好的材料,不适合的材料会让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累。
在对话过程中,几位嘉宾还接受现场老师们的提问。他们的回答,源于实践,实用性强。最后,徐冬梅老师总结道:“方法一定是自己探求的,时间问题,很多问题没办法充分展开,希望我们将来在实践中相遇,有更多的案例可以讨论。”
游于艺:以阅读养育心性
2024“国际安徒生奖”评委、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谈凤霞教授,发表演讲:《国际安徒生奖(评审)的长宽高》。
她介绍道,“国际安徒生奖”选择标准包括写作和插图的审美和文学品质,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拓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思考)的能力。作者和插画家的全部作品都会被考虑在内。
“长x宽x高,仅仅是体积吗?它还包括空间、时间,还包含了格局、视野、格局、境界。生命有限,但是阅读和人生不设限,让我们一起构建阅读以及整个童年、人生的长宽高。”谈教授的话耐人深思。
儿童文学作家、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者左伟老师,携知名音乐唱作人朱小鹤先生,联袂带来讲演《绘本原创音乐的艺术品质与教育力量》。
为什么做绘本原创音乐?朱小鹤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为孩子播种音乐启蒙的种子。有了音乐语言的加持,可以把静态的绘本变成动态的画面,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左伟老师则和学生们读童谣、唱童谣,玩“小石头变成什么了?”的游戏,并带领他们伴着音乐即兴舞蹈。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孩子们又蹦又跳,笑声不断。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自媒体“大J小D”创始人大J老师,以“家庭教育是亲子的共同成长”为话题,专访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朱自强教授与家人(左伟老师、朱小鹤先生)。
当孩子决定不上大学去做音乐时,父母同意吗?家庭教育中,父母觉得几个特别对的坚持是什么?父母做的哪几件事让孩子的成长很受益……大J老师的的问题都很锐利。
朱自强教授说,孩子的人生要他来负责,路当然是他自己选择。左伟老师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你生活的点点滴滴,你的家庭生活模式,就是一个孩子未来的样子。
朱小鹤先生则说,父母就是我的铁杆粉丝,他们支持我的决定,会一起参加我的演出。有意思的是,他还爆出不少家庭小内幕,让我们认识到了学者、作家的另一面。
专访结束后,朱自强教授带来专业演讲《通识性阅读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自我的形成,与通识阅读息息相关。”朱教授如是说。为了通过已知的旧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做类比。类比是所有创造力的源泉。通过通识教育,不同学科的知识越多,类比的资源就越多,创造力就会越强。
成于行:以阅读开创未来
论坛最后半天的议程,由两个板块组成。
“整本书和跨学科学习”板块,吉忠兰老师以《浸润·打开·点燃——我们班的整本书和跨学科阅读》为题,分享自己和孩子们的阅读故事。阅读主题丰富,组织形式多样,参考性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教授,发表演讲《“整本书阅读”中的“跨学科学习”》。吴教授结合案例,为我们详细解读第一、二、三学段“整本书阅读”中的“跨学科学习”。
她认为,跨学科学习主题应该覆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思考、全面认识、深入分析、外化呈现的整体能力结构。而跨学科学习主题要有内在逻辑结构,或者在某种思想方法的形成与使用上体现出学习进阶。
“全学科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板块,数学特级教师、“智慧数学”创始人陈士文老师,执教数学思维课:《阅读·悦读·越读》。他从思维的角度,解读《在牛肚子里旅行》《小马过河》《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七篇文章,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内沉浸,向外发散,向上超越,真正做到跳出书本看书本。
合肥市望湖小学胡冬梅书记,以《小学图书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分享案例。她说,好空间、好馆藏、好设备、好馆员、好义工、好服务、好推广,打造“七好”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图书馆课程成为支持每一个人奔向未来的力量。
广西柳州市文惠小学教育集团陈意曼总校长,以《文韵飘香,惠园书乐》为题,分享学校的全学科阅读实践与成果。她认为,全学科阅读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狭窄观念,真正从个体终身学习、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阅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周春梅老师,以《乘着飞扬的雪花,寻找失落的一角》为题,分享她的理念和实践分享。她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为了自我完善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李华东教授,发表演讲《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我们努力读懂》。他说:“中国古建筑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明珠,讲究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他人和谐共存,与心灵和谐相处,与天下和而不同。”
“我们要透过古建筑的美丽外在,探究其中深藏的中国智慧,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徐世赟老师为本届论坛做闭幕致辞:“两天半时间里,兴于诗,沉于思,游于艺,成于行,愉悦着你的眼睛和耳朵,也滚烫着你的思考,丰盈着你的内心。那么,就请放下所有的沉甸甸,只把热爱和向往,真诚和朴素,连同一本本经典和文学,抱进日常里去,抱进儿童的生活里去,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
至此,第十八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圆满落幕。